京东的长期逻辑与短期信号:从亏损到盈利的博弈
来源:表外表里 作者:周霄 刘谧(高级研究员)
数据支持 :洞见数据研究院
最近的京东,疫情受益狂赚10亿,股价一路猛涨至新高,市值达到827亿美元。然而,2018年的冬天,却是京东的至暗时刻。
一边是明尼苏达事件对公司产生的声誉危机,一边是48亿的单季巨额亏损。2018年11月23日,京东股价曾跌至19.21美元最低点,相比年初最高价50.5美元,跌幅达到163%。
2019年末开始,一波又一波的利好落在京东头上,股价强劲反弹,京东顺势开启回港计划。在投资人和资本家的不断博弈背后,是投资决策的两种驱动因素:长期基本面的转变属于逻辑驱动,短期利好则一般属于信息驱动。
在详细展开前,我们先来举个例子。相亲市场里,很多男生女生都想找一个“多金潜力股”,后半辈子可以少奋斗几年。前者就属于信息驱动,在资本市场里可以理解为,由于某些短期利好消息的出现,股价有所抬升;而后者属于逻辑驱动,就是说由于企业长期发展良好,且有着很好的竞争优势,所以一众投资人上车,股价上涨。
京东选在618上市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时点能拿到更高的估值。那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,京东这个估值高点背后,到底打出了哪些牌?到底哪些是长期逻辑方面,哪些是短期信息层面呢?
长期逻辑:熬过烧钱期,基本面跑通
同样是“00后”,同样是电商平台,为什么京东总是赚不到钱呢?这与二者的核心商业逻辑息息相关。从成本端来看,淘宝更像是线上版的义乌小商城,而京东可以类比为线上版的沃尔玛超市。
只有将仓储和物流覆盖全国各个角落,才能针对每一个用户真正实现“即时配送”。而这个“覆盖”的前期成本极大,只有订单量足够大,京东才能向上游压榨供应商,降低拿货价格、才能将每一份快递的仓储和物流费用平摊到最小值。
换句话说,谁都知道能赚钱,但什么时候能够跑通存在重大不确定性。2019年,京东GMV破2万亿元。随着销售额的扩大,京东的规模效应初见成效。
持续盈利的背后,是每一件商品的成本降低,是平摊到每一个快递的履约费用下降,是每一位员工的管理效率提升,这对京东的“自营”本质至关重要。
短期信号:京喜增长、疫情受益、美股反弹
如果仅仅是上述规模效应的逐渐产生,实际上还不足以撑起京东目前在美股如此高的股价,更不能支撑其在港股二次上市的估值高点。资本市场上,虽然投资人总在尽量保持理性,但当坏消息传来时,大家也会恐慌一下;同样,一波又一波的短期利好消息袭来时,市场情绪也会“感性”地高涨一下。
我们认为,京东目前看起来一片大好的形势背后,其实更多是这种短期利好消息的冲击,它们看起来“美美的”,但或许可持续性存疑。
京东Q1财报亮眼 抓住时机二次上市
品类调节与美股反弹双重利好驱动
疫情放大了京东的仓储物流优势,并加速了其品类结构调整。然而,随着疫情消退,这一催化作用或将减弱,长期来看,京东仍面临品类优化受阻的问题,这一点在其招股书中也有提及。
目前,其核心的3C品类尚未显现明显的复苏信号,相比之下,拼多多与阿里已有更强的大本营品类回暖趋势。
Q1财报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,但后续回暖可能滞后,这正是京东选择此时上市的关键原因。
❖ 资本市场回暖提供良好环境
除消费端受益于疫情外,资本市场的强劲反弹也为京东注入信心。纳斯达克指数在3月23日跌至一年最低点80.5,随后迅速回升,6月3日已涨至119.34,达到2010年以来新高。
京东股价亦随市场回暖而回升,自3月16日的最低点35.24美元上涨至5月18日的55.53美元。
美股整体向好为京东回港上市提供了有利条件,但未来走势尚不明朗。
在霍华德·马克斯看来,当前美股如喷泉上的球,一旦动能消失则可能迅速回落。因此,京东抓住窗口期上市显得尤为明智。
❖ 小结:机遇背后的风险需理性看待
阿里、网易到京东,中概股回港成风潮,企业对上市时机的判断尤为关键。
当前京东基本面改善、京喜业务讲述新故事、疫情带来短期收益,叠加美股强劲反弹,多重利好促使它选择在此时上市。
但投资人也需冷静审视未说出口的隐忧:利润是否可持续?京喜模式能否长久?品类调节效果是否持久?疫情后能否及时回暖?
在一切不确定性到来前,此次“开门红”的Q1成绩单或许成为京东最佳上市时机。